樊登:知人善用,用人所长,珍惜愿意指出你错误的人

中国红丝路
2023-04-10
来源:

作者:樊登,帆书APP创始人、首席内容官,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


e017-71d7bc7101cb3dfa66193f32b3e87213.png


知人善用,才更易成功

不管是在历史上,还是在当今社会,发挥关键作用的从来都是人,所有的成功最终都是人的成功。

在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中,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如何识人、用人的,很值得现代管理者借鉴。

比如,在一次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,孟子对齐宣王说:“所谓故国者,非谓有乔木之谓也,有世臣之谓也。”意思是说,那些历史悠久的国家,并不是它有百年千年的大树,而是它有累世为国家服务的大臣。这些大臣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,世世代代为国家效力,才使国家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。

古代君王都有自己的宠臣,但如果宠信的都是一些只会溜须拍马、看脸色行事、对君王言听计从的人,却留不住德行足够好的人,那么这样的国家是很难长久的。真正会用人、能够“王天下”的君王,应该是像刘邦那样的人,知道自己能力不强,那我就用强人,同时刘邦自己也能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这些人,像张良、萧何等,能认真聆听他们的建议。

曹操也很会用人,曹操的用人策略就是跟能人交朋友,他跟那些谋士、战将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,像荀彧、郭嘉等人,让这些人助他成就霸业。

那么,怎样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呢?

孟子跟齐宣王讲了自己的人才观:“左右皆曰贤,未可也;诸大夫皆曰贤,未可也;国人皆曰贤,然后察之;见贤焉,然后用之。”

也就是说,身边侍奉你的这些人,像你的家人、侍从等,说这个人好,那不能信;朝廷中的高层说这个人好,你也不能信;老百姓纷纷传颂这个人好,你还要先认真地考察一番,比如派人去跟他谈话,暗中观察他的做事风格、策略等等,去收集关于他的资料,如果发现他真的是个贤人,那才能用。

在今天看来,这种识人、选人的方法似乎太过烦琐了,但严格来说,这确实能为我们选出优秀、德才兼备的人才,而不是道听途说,别人说这个人好、有本事,你就重用他或跟他合作,也不去考察他是不是有真本事、有真德行,这是不行的。

用人应德行为先,能力为后

古往今来,所有王朝都要经历帝王的更迭,而大部分王朝的兴衰存亡往往取决于继任者,比如,秦二世胡亥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断送了强大的秦帝国。

这个问题在如今的很多企业中同样存在,比如企业在选择接班人时,选择是否成功,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未来的走向和命运。

以往,很多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在选择接班人时,会首先考虑培养自己的后代。不可否认,有一些二代接班人是非常优秀的,通过培养也的确扛起了重担,而且有些人还把家族企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,还有一部分二代接班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,结果使得家族企业在自己手中逐渐走了下坡路,甚至彻底没落,被市场淘汰。

实际上,在经营企业这方面,二代接班人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,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,德行的重要性是高于能力的。只有能力而德不配位,很难获得好的结果。

不仅经营企业是这样,我们日常跟人合作共事同样如此。我在跟身边的人交往或共事时,通常都会把对方的德行放在首位,把能力放在后面。德行不行,能力再好,我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,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,他可能就会算计你一把,跟这样的人共事心里不踏实。相反,能力差一点而德行很好的人,做事可能没那么完美,但你跟他合作会感到放心、踏实。

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”意思是说,才能是德行的凭借,德行是才能的统帅。司马光理想的选人、用人标准就是德才兼备,有德无才者次之,无德无才者又次之,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无德的小人。

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,比如秦朝的李斯,荀子的弟子,写得一手好文章,他写的《谏逐客令》还一度入选了中学课本。他还写得一手好字,现在泰山的岱庙里还有他留下的手迹呢。但这个人就没有德行,他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同意赵高害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,立胡亥为秦二世,最终葬送了大秦王朝。所以,司马光认为,用人当先求有德,若才德不能双全,那就“宁舍才而取德”。

但是一个人的品行却可能隐藏得很深,不容易辨识。其实,要识别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,或者德才兼备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他身边人的表现。如果是个公司领导,那就看他所带的员工表现如何,公司的发展状况如何;如果是你的合作伙伴,那就看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如何,大家是不是都对他表示信任和认同。通过这些基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了。

善于用人所长

关于用人所长这个问题,孟子在跟齐宣王的对话中就曾经提到过。孟子先是给齐宣王举了个例子:“今有璞玉于此,虽万镒,必使玉人雕琢之。”说现在有一块璞玉,虽然价值连城,但你一定会请工艺大师来雕琢,而不是自己动手。道理很简单,因为你不会嘛,肯定要找专业人士来干这件事,否则玉可能就废了。

“至于治国家,则曰‘姑舍女所学而从我’,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?”可在治理国家时,你却对贤能之人说:“把你学的本事都放下,听我的话。”那跟你自己手把手教工艺大师来雕琢璞玉有什么区别呢?

我在创业之初也犯过类似的错误。从央视离职后,我曾创办过一本名为《管理学家》的杂志。有一次,我带着杂志的市场总监去跟其他单位谈合作。谈完之后,刚出对方单位的大门,市场总监就生气地跟我说:“我想辞职,不想干了!”

我当时还很奇怪,赶忙问他到底怎么了?市场总监回答说:“因为你根本不需要我,整个谈判过程都是你自己在说,我连嘴都插不进去,那你还要我这个市场总监干什么?”我这才明白过来,我越位了!

这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,却让我感触很深。当一个专业人士站在你旁边,却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全不被需要,那是多么难受!所以从那时起,我就意识到,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完美、更有效率,就必须学会放低自己的身段,多听专业人士的建议,多给擅长的人更多的表现机会,让他们依靠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地完成这件事。

当然,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,因为你要克制自己心中的偏好,克服自己的贪婪和恐惧。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喜欢自己拍板做决策,往往是因为心中的恐惧和对其他人的不信任,害怕别人犯错,给自己或企业造成损失。而我们日常做事也是如此,之所以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,或者让别人做决定,就是怕最后事情搞砸了,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
但是,我们也要明白一点,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,就必须让其中的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、潜能和积极性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犯错,可任何团队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是通过不断试错获得的,不犯错你就永远发现不了团队的问题,也发现不了每个人在某方面存在的缺陷,更不知道如何去改进,自己也会越来越忙、越来越累。

只有善于用人所长,并给予大家试错的空间,才能激发出每个人的热情、潜能和积极性。这样,我们在做事时才会更容易拿到好的结果。

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

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,要学会把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去做,唐代的韩愈早就深谙此理了。

其实不只是韩愈,更早时代的孟子对此也十分清楚。在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滕文公实施仁政,楚国一个名叫陈相的人来到滕国,归附了滕文公。在看到滕文公的一些做法后,陈相就来拜访孟子,跟孟子“吐槽”说,滕文公也算是贤君吧,但还不懂得真正的大道,要治理好滕国可能够呛。

孟子就问为什么呀?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?陈相就说,真正的贤君应该和百姓一起劳动,一起耕种,自食其力,早晚餐都要自己做,而不是让百姓来养活自己。现在滕国仓库里存着粮食,府库中存着货财,这都是民脂民膏。这不是在损害百姓利益吗?不然他怎么能这么富有呢?

陈相当时师从一个叫许行的人,所以孟子听完他的话,就反问陈相说,那你的老师许行每天吃的粮食是他自己种出来的吗?他穿的衣服、戴的帽子、做饭用的铁锅、种粮食用的锄具,都是自己做的吗?陈相回答说,粮食是老师自己种的,食物也是老师自己做的,但其他都是跟别人交换或买回来的,因为耕田的事很忙,老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呢?

这时,孟子就拿出了自己的“撒手锏”,说既然你的老师不能一边耕田,一边织布、打铁、制陶,那么国君在治理国家时,怎么就要一边耕地一边理政呢?“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。且一人之身,而百工之所为备,如必自为而后用之,是率天下而路也。”社会本来就该有分工,官吏有官吏的工作,百姓有百姓的事情,如果什么都自己生产,那全天下的人都要疲于奔命,不能休息了。

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任何人都不可能自己做完所有的事。我们在经营自己的人生时也是如此,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有很多事是做不到的,即使勉强去做也做不好,与其如此,倒不如直接找专业人士来做,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专业、更到位。

但是,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比如我自己在刚刚创业时,也犯过类似的错误。那时我和其他老板一样,对员工做任何事都不放心,每件事都想亲力亲为、参与“指点”一下。

但后来我发现,员工因为久居一线,很多方法、策略比我的更好。这就让我意识到,必须让专业人去做那些专业事,很多时候他们的专业技能远远强于我。我要做的,应该是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,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,最后不但自己疲惫不堪,事情的结果也不见得更好。

所以,孟子后来又对陈相说:“或劳心,或劳力;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;天下之通义也。”意思是说,有的人动脑力,有的人动体力;脑力劳动者管理人,体力劳动者被管理;被管理者养活别人,管理者被别人养活,这是天下共通的法则。简而言之,就是各有各的职责,专业人干专业事,大家合理统筹,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。

珍惜愿意指出你错误的人

莎士比亚说:“一个人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,也不愿听一句直白的真话。”在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经常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从他们口中也能听到千言万语。在这些话中,哪些应该过滤掉,哪些应该认真聆听,时刻都考验着我们做人做事的功力。而为人处世最难得、最可贵的,就是能够听到有人敢批评你,愿意指出你的错误。

孟子曾经说过:“事君无义,进退无礼,言则非先王之道者,犹沓沓也。”意思是说,臣子对国君只知道逢迎听话,就是不义;臣子辅佐国君时,如果进不能匡正国君的过错,退不能保持自己的廉洁,就是进退无礼。

因此,“责难于君谓之恭,陈善闭邪谓之敬,吾君不能谓之贼”。你责求君王施行仁政,这是恭敬;你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,堵塞他的邪念,这叫尊重;但如果你认为君王不能行善,这就叫坑害君王。作为臣子,如果只会趋走承顺,那不是对国君真正的恭敬。

真正的恭敬应该像孟子对梁惠王、滕文公那样,对国君提出较高的要求,请求国君去做。这样虽然是在强求国君做一些难做的事,但内心却是以建造帝王之业来期待国君的。

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中,我经常说,如果有人敢直截了当地指出你的过错和不足,你不但不应该恼怒,还要好好珍惜这样的人。要知道,在当今社会,有太多人都信奉“逢人且说三分话,不可全抛一片心”的信条。你想要听好话、听奉承话很容易,几乎每天都能听到,但想听到真正的意见和建议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很多人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,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,根本不愿意主动去“找麻烦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不但不应该对指出你错误的人怀恨在心,反而应该心存感激。

只要对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,或者故意为难你,那么就算他提出的意见很苛刻、不好听,甚至直戳你的痛点,你再气恼,也不应该怨恨对方。要知道,在如今的社会中,能够不为私利,真心为朋友指出缺点的人真的很难得。

再进一步说,如果你是一位领导,就更应该具有包容和接纳别人指出你的错误的格局和宽容之心了。不仅如此,在选人用人时,你也不要光盯着那些只会说好话、经常恭维你的员工,而要尽量重用那些敢于给你提有益意见、提较高要求的员工,甚至是敢跟你对着干的员工。

如果你本身心胸狭窄,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,那你肯定留不住人,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也会因此而流失,公司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